宋宝匣印经式佛塔
宋代宝匣式印经石塔,2005年8月菱湖镇达民村出土。石塔由若干块武康石雕刻拼砌而成,分塔座、塔身、插角、塔刹几部分。基座为方形须弥座,边长116厘米,座中心有一孔与地宫相连。塔身呈方形,边长56厘米,高90.5厘米,四面设佛龛,雕四方佛,东方世界阿 佛,坐于莲台之上;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坐于莲台上;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站在莲台上;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坐于莲台上。塔身四角饰四个蕉叶状插角,高44厘米。塔刹已佚,塔身上方中心有一13厘米直径的圆孔,应为刹杆插入处,据考证,它和宋代飞英塔塔刹一样应有十一层。 宝匣印经塔其状似宝匣,内藏印经,故名。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仿照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塔故事而铸此种塔,所以又名阿育王塔,当时有两种,一种为高仅一尺的金属涂金制作,又名金涂塔,多藏于古塔地宫;另一种就是这种石塔,国内极为稀少,据罗哲文先生《中国古塔》记载仅两座,一座在浙江普陀的普济寺、为元代,一座在福建泉州、为明代。达民村出土的石塔其佛像风格与飞英塔内石塔佛像十分相似,应为宋代文物,早于前两者,其出土地点古为思溪禅院所在地,该禅院以刊刻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著名佛经典籍《圆觉藏》、《资福藏》而闻名。该塔可能是宋代思溪禅院故物,所以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